
文丨牛大壮 摄影丨牛大壮
巷口的女人,穿着一身蓝色碎花落地裙子,那料子像是蓝色的扎染,你看白色的碎花……
“黑色的巷子,蓝色的碎花裙子,好像很好看的样子……”
村子很大,密密麻麻的居民四五层小楼,依次紧密相排,满满当当住满了人。观堂村与大多城中村一样,拥挤,还是拥挤。
许多人说广州是个包容的城市,因为这里有很多城中村。城中村吸纳了来自全国各地、各个阶层的人,农民工、小白领,年老的,年轻的,男的女的,这里都不会被排斥。也让许多人不必去挤地下的小格子,用不着早晚都得排着长队去公共卫生间。
城中村是村。村,一直都安放着许多人的梦和希望(虽然有很多人说“我的梦在城中村里破灭”)。
她偶尔会跟我说,
“走,回莲塘村喂鸡咯……”
“你回莲塘村拍视频吧……”
“我家莲塘村那么美,你以为啊!”
……
我以为那只是开始。
古时候,大多人的一生便是从村开始,也是从村结束。
他们前半生,头悬梁锥刺股,读万卷书行万里路,迢迢千里进京赶考,待到功成名就衣锦还乡;后半生风霜辗转,食尽人间烟火,
或“绿树村边合,青山郭外斜”,
或“一水护田将绿绕,两山排闼送青来”
也或是,
“茅檐低小,溪上青青草。
大儿锄豆溪东,中儿正织鸡笼;
最喜小儿无赖,溪头卧剥莲蓬。”
让人感慨不已。
村,抛开那些零散与杂乱,俨然是万般姿态了。延续了千年的时光和人们的生活习惯,我们称之为文化,这里很丰厚,也很实在。
广州人不怎么说村里的事,大概是就算跟你说,你也不大听得懂粤语,年轻人又不大感兴趣,不大懂得,还不如正经卖点菜,收收房租,不耽误大家彼此功夫。
城中村很忙,住在城中村的人似乎没有生活。许多人因此也从来不会有人关注这些拥挤的村子,在广州,大概有陈家祠、余荫山房、沙面一类的地方才值得大家关注,每次去了,都会是收获窜动的人头。
春节回家,西南高耸的大山,四面环山的坝子,透着一股子云烟雾绕干净的味儿。我随手拍了几张照片,发给朋友,朋友说“真好!天干净,村子干净!人也很干净!”
我以前呆昆明,住在城里,上下班后都是干净的马路和整齐的楼房。每到周末都会骑着一辆自行车去远一点的地方去看花、看树、看人,或者就只是骑骑车,那些地方让我头脑清醒。
隐约觉得每一个村庄都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美,这些或日常、或普通、或亲切、或内敛以及含蓄的奔放……从来就很喜欢这些,也有些应接不来。
对于官堂村,《官堂林氏史话》里记录了官堂八景:
苍松翠竹成林,飞鸟成群……只是随着时代变迁,官堂八景只剩一景——康公古庙(官堂人称之为‘大庙’)……
八景是看不到了。清晨,说是去外面呼吸新鲜空气,便顺手带上相机,去村里走走。




摄影丨牛大壮
一路走,一路拍,路过的大叔看我抬着相机拍照,说了一句我听不懂的粤语,我只能回以微微的点头。
再往前,便是碎石的小路和一排篱笆,透过低矮的篱笆,篱笆下圈着肥胖的母鸡和粘了泥呆呆的鸭子。




摄影丨牛大壮
如果顺着巷子深处走,会发现巷子一条又一条,就如墙上的线一根接一根,码了很多根在那里。许多东西都已斑驳了的,而斑驳了的又何止墙面!
摄影丨牛大壮
也许,我还依旧在巷子里,看到那个穿着一身蓝色碎花落地裙子的女人。
广州的村子,好像很好看的样子,很有味道。依稀看到早些年的模样。
转载请注明原处,尊重原作者。
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(经典短文阅读):广州的味道
本站 [www.iu25.com] 已获作者授权转载